陈赓是“黄埔三杰”里的一个,他的人生经历真是挺传奇的。他加入了南昌起义,走了长征路,打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到新中国成立后,他还被评为了大将军。
到了老年,陈赓经常会想起在黄埔军校的那些日子。在黄埔军校里,让他印象最深的不是蒋介石,也不是孙中山,而是大家都叫“怪人”的严立三。
严立三究竟是啥来头?他都经历过哪些离奇的事儿呢?
【“严婆婆”】
严立三有不少有趣的别称,像是“湖北三大奇人”里的老大,还有人说他是史上最“节俭”的省主席,另外,他还被叫做“黄埔的好老师”。
严立三老家在湖北麻城,他老爹以前做过安徽某个县的知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在当地官场名气很大。
另外,严父为官正直,廉洁奉公,这对年幼的严立三有着极大的影响。后来严立三进入政坛,也学着父亲那样,保持清廉不贪的好品质。
但是,严立三还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而且家里也没留下啥值钱的东西,所以严家的日子一直过得挺紧巴。
那时候的社会状况挺糟糕,清朝政府无能,当官的贪污受贿,加上外国列强的不断侵扰,让中国那时候真是屋里屋外都是事儿,内有忧患外有威胁。
普通人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严家同样没能幸免。尽管家里穷得叮当响,严立三心里头却挺充实。他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大志向,读书学习特别下苦功。
16岁时,严立三因为成绩出色,成功考进了安徽陆军小学。除此之外,他还拿到了去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以及保定军官学校深造的门票。在这些地方的学习经历,使他全面了解了军事方面的知识。
1924年,黄埔军校一成立,严立三和邓演达就紧跟着进了学校开始工作。在军校头三期,严立三挑起了总队长的大梁,到了第四期,他又转任训练部长。
在黄埔工作的时候,严立三真的是忙得团团转,他一边得保证课上得好,让学生们学到真东西,另一边还得管着操场上的训练,啥都得操心。
严立三特别爱去各班瞅瞅教学情况,他常溜达到教室里听老师们讲课。他会像学生那样专心听教官讲解,一旦感觉哪个知识点学生们一脸懵,或者教官讲得不到位,他就会直接让教官再讲明白点儿,得确保学生都懂。
在操场上,严立三眼睛可尖了,一看到队长或者学员动作做得不对,他立马就会上去指正,要是需要的话,他还会自己动手做一遍示范呢。
严立三教学上特别下功夫,他特别看重战术课程,觉得只有把战术弄明白,才能在战场上快速应变,掌握住主导权。
严立三管理指挥官可不含糊,他硬性规定他们必须熟透兵书,啥战术打法都得门儿清。而且,严立三还会自个儿站上讲台授课,每隔七天,他就把这一礼拜教的重点给梳理一遍,编成练习题,以此来瞧瞧学员们学得咋样。
严立三讲课特别带劲,方式也很活络。每次他上课,就连教室外面的走廊都挤满了来旁听的学生。还有别班的学生跑过来,直接说想让严立三给他们班也一起上课。
严立三带的学员啊,那战术课成绩绝对是顶呱呱的。
同时,列队训练对严立三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有空闲,他就会把总队的学生都叫到操场上,亲自教授步兵操练手册里的内容。严立三早已把这本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不用翻书,他就能准确说出任何内容在手册的哪一页哪一行。
严立三这人吧,特别爱钻牛角尖,哪怕是个小动作,他也肯花大把时间去琢磨。要是瞧见哪个队长口令喊岔了,或者姿势不到位,他才不会管什么面子不面子,直接就当场给人指出来。
严立三对学生要求特别高,在管理上一点不含糊。要是谁外出时军装穿得乱七八糟,他肯定会狠狠地训斥一顿。至于那些不打招呼就私自外出,或者到了规定时间还不回学校的,严立三会直接让他们去关禁闭,以示惩罚。
肯定的是,严立三特别关心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到了晚上,他常常会去宿舍转转,看看学生们是不是都安全。
如果遇到有学生身体欠佳,感到不适,严立三老师总是会细心地打听他们的病情,时刻着学生的治疗进展,并且会贴心地安慰学生,让他们别太担心。
严立三能让学生们打心底里佩服他,靠的可不只是他那个“严”名头,关键是他自己真的做到了身体力行。
严立三一直把“要以身作则”这句话放在心上,他觉得,想让别人做的事,自己得先做出来。为了能让教官们住得更好,军校就在海关那边租了栋带花园的小洋楼,专门给教官们当宿舍用。
洋楼里的条件可比学校宿舍好多了,那儿有漂亮安静的花园,还有方便的浴室想洗就洗。但严立三却不要这些,他自个儿跑到学校里,住进了一间又小又旧的小屋。
在黄埔军校里头,严立三不光被称作“黄埔的好老师”,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绰号叫“严婆婆”。因此,在黄埔军校的好多学生眼里,严立三既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是他们心里头认可的“老大哥”。
【北伐名将转身当和尚】
1926年那会儿,国民革命军浩浩荡荡地宣布要往北打,严立三他带着第21师的兄弟们,就领着头出发了。
严立三军事能力没得说,想法也很前卫。他刚来那会儿,就搞了个“三个约定”和“三条规矩”:
人员变动要透明,财务状况得公开,有啥想法大家说。
不能赌博,不能强行买东西,也不能硬拉壮丁或者欺负女性。
21师的顶梁柱们,全都是黄埔军校头四届出来的老校友,而且都是一个叫严立三的老师的门生。就因为这份师生间的深厚感情,他们队伍里特别齐心,打起仗来那股子劲儿,可不是一般队伍能赶得上的。
严立三打仗有一套自己的法子,他特别看重行动速度,觉得快速灵活的攻击能让敌人措手不及。
再者,多亏了那三项规定和纪律的约束,严立三的队伍深得百姓的心,大家都特别拥护他们。在接下来的战斗里,他们势如破竹,几乎没打过败仗。
在福建永定那块地儿,严立三真是厉害,一下子就把孙传芳那个五省联军总司令手底下的张贞部队给打败了。
严立三带的队伍打起仗来特别猛,孙传芳的手下根本占不到半点上风。所以,一听说对手是严立三的人,他们吓得立马就撤了,连打都不敢打。
1926年那会儿,严立三带着他的部队,还有其他的兄弟部队,一块儿往浙江进发。到了桐庐那一带,就撞上了孟昭月的队伍。孟昭月那帮人,是孙传芳手下的精锐,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凶猛,特别难对付。
严立三心里清楚,这对手可不是好对付的,于是他下令全军出击,铁了心要跟孟部拼个你死我活。一番恶战之后,严部直接干掉了孟部一万多人,把孟部的嚣张气焰给打下去不少。
打完那场仗以后,孙传芳的军队一听到对手是严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躲开,根本不敢跟严部硬碰硬。
从那以后,严立三就被人称为“北伐英雄”,名声大噪。
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搞了个“四一二”的大动作,那是个反革命政变。严立三一听这事,火冒三丈,直接就跟蒋介石唱起了对台戏。
之前说过,邓演达,那位在黄埔军校教过书的家伙,也跟其他人一样,跟蒋介石对着干了,并且他说话那叫一个冲。
蒋介石晓得严和邓两人关系铁得很,而且他对严立三特别器重,生怕严被邓给带偏了,所以赶紧把严叫来见了个面。
邓演达在武汉那边,老是在嚷嚷着要把我蒋介石给拉下马。你俩关系那么好,铁哥们似的,咋不去给他写封信,劝他别这样干呢?
这是蒋介石提出来的一个事儿,严立三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是个参与革命的军人,接了命令去北伐,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打倒那些军阀。跟邓通联系的时候,我也就跟他讲了,北伐这事儿还没搞定,宁汉两边可千万不能分裂啊。
不过,蒋介石听完严立三的话后,心里头还是对他不踏实。接着,他就换了个话题,装模作样地跟严立三拉近关系,问起严的身体咋样了,还有陈诚副师长那边的情况如何。
严立三这人挺机灵,他摸透了蒋介石心里那点小算盘,严立三二话不说,直接开口道:
我胃毛病挺严重的,得请假养病,想申请离职休息。陈诚这人挺能干,他是浙江青田的,让他来顶我的位子,肯定没问题。
蒋介石没别的招儿,只能叫严立三先去苏州等着,接着又赶紧让何应钦火速奔苏州去,把部队都拢一块儿。之后,再让何应钦放出话去,说师长严立三“因为身体不好得歇着,由副师长陈诚先替着他”。
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就像天上打了个响雷,把整个师的人都给震动了,场面顿时乱成一锅粥。
就在这时,严立三挺身而出,开口说道:
让参谋长和军需处长把大印和剩下的钱全部交出来,然后由陈诚来负责接手管理。
整个部队加起来还剩十多万银元,严立三一股脑儿全上交了。接着,他去了杭州,脱下军装,换上僧袍,直接住进了庙里。
这件事那时候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争着议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人会好奇,严立三为啥非得这么做呢?
说白了,严立三这是使了个计谋,因为他清楚自己斗不过蒋介石,只有采用这种“接地气”的手段,才能得到社会上人们的认可和帮忙。
这么一来,严立三的名声会日渐响亮,到最后,他就有了能和蒋介石较量一番的实力。
严立三其实“回归俗世”的日子并不长,没过多久,大概也就几个月吧,他就跑到湖北去当民政厅长了。
【“出山”救国】
严立三心里揣着大志向,想在政治上干出一番事业。他瞅着当时的国家情况,琢磨出一套法子,就是慢慢来,让地方自己管自己,还有减轻农民负担,来个二五减租的改革计划。
不过,严立三的话并不顶用,因为湖北的军人老爱插手省里的事务,这事儿让严立三挺头疼的。
1928年,在蒋桂战争打响的前夕,严立三突然间就没了踪影,谁都不知道他跑哪儿去了,大家伙儿都开始瞎琢磨起来。
严立三其实早就跑到庐山躲起来了,找了个不起眼的小村子一住就是10年。
那段时间,严立三的生活挺简单,除了每天砍柴种地,就是埋头读书,他彻底远离了那些政治和军事上的纷扰。后来,有位朋友费了好大劲找到了严立三,还给他带了一些钱物,但严立三呢,一分都没要,全都给退了回去。
有些黄埔军校的老同学也来探望严立三,但严立三并没表现出热情,倒不是说他心里不领情,主要是他怕这样会给学生们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但那时候,挺多人对严立三选择退出这事儿有误会,有的人甚至还笑话他说:
诸葛亮没想过要出名让大佬们知道,他就在襄阳隆中那南北来往必经的地方悄悄住着。严立三呢,对那些当官的帽子根本不当回事儿,可他偏偏就在庐山那个达官贵人多的地方安了家。
碰到这种误会,严立三压根儿就不想搭理,他只是笑笑就过去了。
到了1937年,淞沪抗战的战火燃起,严立三实在憋不住了,自个儿跑到南京请战,说啥都要上战场,为国家出力。
10月份,严立三终于见到了蒋介石。他直接向蒋表示了自己的想法,说白了就是愿意为国家出力,哪怕是去赴死也在所不惜。
蒋介石让严立三去上海看看,主要是去视察一下,同时也顺道了解下当前的战斗情况。
严立三到了陈诚那负责指挥战斗的地方,仔细打听了下战况,比如两边有多少人、有啥资源、能打成啥样,还有武器装备咋样这些。
接着,严立三回到了南京,他又一次表达了想要去战场上出力的愿望,并且还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他认为政府应该往西边迁移。
针对这事儿,蒋介石心平气和地说:
没错,仗打这么久,日军都打到咱家门口了,哪还分什么前线后方的。武汉这地界儿现在太关键了,你回湖北去,当省里的头儿吧。
蒋介石没答应严立三去前线打仗的请求,严立三虽然心里有点遗憾,但他也有自己为国家出力的方法。
严立三抵达湖北后,立马开始处理两件事。头一件,就是要把那里的土匪恶霸给收拾干净,让老百姓能过个安稳日子。第二件呢,就是要缩减保安部队的人数,好让政府和老百姓的压力都小点儿。
打仗那会儿,好多老百姓都带着一家老小跑到外地去躲难,湖北那边一下子就多了好多逃难来的人。严立三把这些难民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这对让社会不乱套可是帮了大忙。
严立三特别看重青少年的培养,他说:
首先得使劲提升老师的社会地位,其次就是咱们的科技水平真心落后了。现在得实实在在推崇自然科学,这样才能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
【两袖清风】
抗战那会儿,啥东西最金贵?汽油绝对算一个。政府那时候也把“省油”这事儿当成了头等大事,就像是国家的一个大政策一样。
严立三主导下,湖北省搞出了个省油的招儿,就是用“木炭汽车”。
1939年的时候,蒋介石计划在湖南搞个大型的军事头头脑脑的碰头会,主要是商量下怎么搞好交通运输的事儿。
严立三肯定得参加这次会议,不过,他现在在恩施,而会议在南岳,两地相隔挺远,怎么去成了个问题。
严立三身边的人都说,还是开辆汽油车比较好,毕竟路很远,地形又复杂,一路上都是连绵不绝的悬崖峭壁,汽油车开起来更让人放心。
不过,严立三不顾大家的反对,他就认准了节油这个点,非得用那“木炭汽车”不可。
咱们得把汽油省下来,留着用在其他抗日战斗上。
“木炭汽车”的配置那叫一个简陋,座椅连个弹簧靠背都没有,路上再一颠簸,那真是受罪极了。
不过,严立三尽管身体病得不轻,但还是倔强地挤在那辆“木炭动力车”里,一路颠簸到了终点,整个过程中他都没哼过一声。
对得起咱们国人,对得起湖北这片土地,对得起身边的朋友,也对得起子孙后代。
严立三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的日子过得很朴素,简直比不上一般的老百姓。
他平常就爱蹬着一双布鞋,身上那件灰长袍穿了老些年,都舍不得扔。吃饭时候,就对付点稀粥,再搭上一块豆腐乳。
严立三出去看看情况时,从不提前打招呼,也不让人接送招待。要是路上饿了,他就随便找个当地人家里吃顿饭,但这可不是白蹭饭,他会留下比市场价还高的饭钱。
有一次,严立三和陈诚搭车前往重庆,严立三手上老拿着个布包,那布包里头还不时地传出玻璃碰撞的响声。
“你布袋里头搁的是啥玩意儿?”陈诚问。
“就一瓶酒。”严立三直接说了出来。
在陈诚的记忆中,严立三平时是滴酒不沾的,可这回是咋了呢?
这是我朋友给我的,我打算卖了它,但恩施那边没有能帮忙卖的店,所以今天就带到重庆来卖了。严立三这么一说,陈诚听了后,笑着摆了摆手。
严立三手头本来有一笔挺可观的特别办公经费,但他就是不肯往自己身上砸钱,干脆一股脑儿全扔进了教育里头。他呢,自己过得就跟个清教徒似的,节俭得很。
有时候,严立三手头紧得连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他一咬牙,就把那块珍贵的金怀表给出手了。那块表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是当初在保定军校上学时,校长亲手赠给他的。
1944年的时候,严立三在恩施沙湾的湖北省立医院安静地走了。走之前,他好几次跟医生说,别在他的病上再花太多心思了,也别因为他,把给其他人治病的事儿给耽误了。
严立三走丢了那会儿,他说了句心里话当做了交代:
“犯了错就得用火化来处理。”
严立三走了之后,家里头按照他的遗愿,葬礼办得简简单单。其实说实话,严家那会儿手头紧,也实在掏不出多少丧葬的钱来。
为了缅怀严立三先生,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举办了一场庄严的告别仪式。董必武先生特别从重庆寄来了一副深情的悼词:
给我写了封信,话里充满深情厚意,自己探寻了国家千年来的奥秘;我给你倒上三杯酒,虽然咱们表面关系不亲密礼数也不周全,但心里那弯弯曲曲的情感却难以言表。
编稿人员:各位朋友,大家好,咱们这次的任务呢,就是把内容整理好。说白了,就是做个编辑的活儿。在这里,我就直接称呼大家为“凡友”了,意思就是咱们都是平凡但又热爱这份工作的人。咱们得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把句子重新摆一摆,换个说法,让文章看起来跟原来不一样,但意思还得一样。这可得动动脑筋,把句子组织得更流畅,词汇也得换换,别老用那一套。还有啊,尽量把句子说得简单点儿,别整得太复杂,让人一看就明白。还有啊,每个段落的核心思想得保持不变,这个可不能动。用词得准确,别让人看了产生歧义。好了,咱们“凡友”们,开始干活儿吧!
#图文打卡计划#
